看不懂城市化,多数进城农民错失房地产

茅寮屋 2018-03-18 01:40:00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20年前,国家推行房改政策,属于城里人的房地产盛宴曲终人散,随后房地产市场兴起,其时,家乡中小城市一套二手房的价格约在三五万元。

漫画摘自网络

20年前,国家推行房改政策,属于城里人的房地产盛宴曲终人散,随后房地产市场兴起,其时,家乡中小城市一套二手房的价格约在三五万元。

18年前,把“在湾子里住不下去了”的父母安置到城里,托付给在城里打工的大姐和姐夫,让大弟弟一家跟到城里谋生,基本告别农村。

跟大姐和姐夫说,用打工多年的积蓄在城里买套房吧,钱不够的话,买套旧房也行。

跟二姐和姐夫说,我可以支持三两万块钱,你们自己筹一点钱,到城里买套房,进城打工吧。

那时,农民就像李昌平在《我向总理说实话》里描述的,因为提留统筹的原因,正在逃离农村,寻找一切可能的外出打工机会。

以我当年麻雀南飞的经历和感受,极度厌倦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的生活,觉得工作地一处属于自己的房子是必不可少的。

后来的结果有些无奈,大姐夫买了面的,后来换成出租车,用光了积蓄还借了债,实在没钱买房了。二姐到地级市看过房子,用我承诺的钱只能买60多平方米的二居室,不如住乡下的老宅,就放弃了买房。

前些年,老家亲戚的一些孩子陆续大学毕业了,上的多是武汉的普通大学,毕业后试着在武汉找工作,月薪低至1200元,多不包吃住。家乡省城呆不住,跟我一样去了沿海城市。每次见面,我都跟他们及其父母说,家里支持一点,帮孩子在工作的城市买套房吧,也算给恋爱结婚增加筹码。

后来,有的家庭帮孩子买了房,不少家庭迟迟没动。问起原因,没买房的家庭多是钱不够,毕竟一套房要三四十万元,许多家庭拿不出来。他们观念里没有贷款买房,觉得按揭亏了利息,都等着筹够房款那一天。

在老家,亲朋好友之间遇到大事都会借贷,基本没有利息,远没有江浙人的草根金融理念。

更多的乡邻,带着长大的孩子,在全国大中城市流徙,做的是亦工亦商的营生,租住在城郊或城中村,许多年都不曾产生买房安居的想法。

问起他们的生意,不少家庭一年能赚三四十万元。这样的收入水平,在任何城市都应该有买房的底气。

有些家庭回到家乡建房,或到县城买了房,但一家人一年回一次家,甚至多年不回家,家乡县城的房子常年空着,有的没有装修。问他们为何不在谋生地买房安居,几乎众口一词,生意流动性大,最终还是要回老家,就不在外面买房了,也不想为了买房贷款。

在许多进城农民眼里,外面的城市是别人的,自己只是过客。也许是城市的排斥和进城农民的自我封闭,让他们找不到身份认同,自觉不自觉把自己定位为农民。

三年前,因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一个族亲的30多位亲友群体撤离成都,他们在当地的营生持续了10多年,但几乎没有人在当地买房。这位族亲2012年就为儿子买了车,后来一度动过买房的念头,但没有付诸行动。

2016年春节前,跟着春运爱心专列回到家乡,调查春运途中的外来工。

回程列车上,巧遇在县城做老师的高中同学,他当天去武汉,带着年货。我有些疑惑,他春节前去武汉做什么?原来,她女儿大学毕业后留在武汉工作,不准备再回县城,这是家乡绝大多数大学生的选择。他们将工作以来的积蓄倾囊而出,在省城买了一套房,春节一家人就在武汉团聚。

随后跟家乡的朋友交流,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朋友说,知道的领导和同事,几乎都为孩子在工作的城市买了房,或在就近的省城武汉买房,在武汉买房的最多。

将务工经商的进城农民与留守家乡的公职人员进行比较,骇然发现,在子女教育和住房问题上,双方表现出巨大差异,进城农民在进城路上一步三回头,公职人员一门心思往外走。

看一眼前两年中心城市房价翻番式上涨,可以清晰地看到,大学生成了购房的关键人群,这正是武汉、郑州等区域中心城市争抢大学生的原因,某种程度上,这些城市争抢的是未来楼市购买力。

前些年,城镇化的口号限制了进城农民的想象,城市户籍壁垒也阻挡了他们的进城路。而今,当绝大多数城市的户籍藩篱被冲开,面对中心城市无度推高的房价,长期边缘化生存的进城农民成了最后的接盘者,不可避免地承担了最重的城市化代价。

翻开世界城市化的历史,都经历过乡村凋敝的过程,目前正走在大城市化路上。专家预言,城市化的最终结局是,大国“一省一城”,小国“一国一城”。

8年前的上海世博会,主题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那一年,我们还在抱怨大城市病;那个年月,许多人还在纠结要不要逃离北上广深。

回过头来看,大多数人的逆向选择是错的。

一位乡亲在深圳打拼多年,当年有了一定积蓄,2007年决定买房,但在买深圳房还是武汉房之间纠结,其时两座城市房价一样,他最终选择了武汉房,认定自己终究是要回家乡的。去年初见到他时,说起房子,他后悔不迭,说武汉房子10年涨了3倍,但深圳房子已经涨了10倍。

许多人看不懂中国房地产,他们不知道,中国房地产10多年不间断上涨,实际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随着制造业下行、产能过剩后,过剩资金不断寻找安全资产,房地产成为中国财富蓄水池。

中国货币超发规模到底有多大?1990年末,中国广义货币余额只有1.53万亿元,到今年2月末,广义货币余额达到172.91万亿元,27年增长112倍。即使是金融危机时的2008年末,广义货币余额也只有47.52万亿元,但2009年一年就增长27.58%。从2009年开始,我国广义货币保持了平均每月增长1万亿元以上的速率,110个月增长125.71万亿元,平均每个月增长1.14万亿元。其中,2016年末广义货币余额155.01万亿元,到2017年末增长到167.7万亿元,一年增长12.69万亿元,平均每个月增长近1.06万亿元。今年2月末广义货币余额比2017年末增长4.4万亿元,平均每个月增长2.2万亿元,即一个月增发的货币就远远超过1990年的广义货币总额。

随着货币不断贬值和房价这一轮飞涨,绝大多数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已经没有了进城安居的资本,只能望房兴叹,咀嚼后悔的苦涩。他们看不懂城市化,最终错失中国房地产。

一位拥有中专学历的朋友,两年前遭遇工业区征地拆迁,家里的2层小楼和闲屋换来了40多万元补偿款,这笔钱勉强够他们两兄弟在家乡小镇各买一套房,但他们担心家乡的环境污染,放弃了在家乡小镇买房的念头,想等房价降一点,在城市买房。但突然跳涨的房价,让他们的买房梦落空,一家人至今租住在镇上民宅。

更大的考验接踵而来,过了而立之年的他,恋爱婚姻被阻挡在房子门槛前。近两年,随着第三次婴儿潮出生者进入大龄行列,男多女少矛盾在人口流失地区集中爆发,内地农村出现大龄男青年找对象难,“光棍村”越来越多,婚姻门槛也因此提高,在城里有套房几乎成为必不可少的条件。

今年春节,有人为他介绍对象,其中一个要求县级市或地级市有房,另一个要求省城有房,否则免谈。他说,现在90后女子根本看不起镇上的房子。他提出在城里弄套十几万的小产权房,女方家里也不同意。

忽然想起两年前的西南行,在一个省会城市,跟一位乡亲进行了一次长时间谈话。此前,他的儿子在当地找的对象吹了,因为没有房子。大约是受了退订事件的刺激,看着当地正在上涨的房价,这位乡亲说,“今年无论如何要买房。”

后来不时问问他们,在当地买房了吗?答复是否定的,一则因为借给亲戚的钱一时收不回来,再则当地房价涨了下不了手。而今两年过去了,他们连购房的资格都被没有,只能看着房价翻番。孩子的婚姻,也成了一个不忍轻易触碰的敏感话题。

2018-03-17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