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4城入围“2022年中国人才吸引力” 百强城,武汉排名全国第9市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5月10日,智联招聘发布《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3》,按照人才吸引力指数,榜单显示排名靠前的100名城市。其中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一线城市,排序前四名,足以看出其吸引力。新一线城市中杭州首当其冲,排行第5;武汉较为稳定,和去年一样,排名第9;天津垫底,排名23。二线城市宜昌也是首次跻身前100名。
人口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人才更是第一资源。随着人口红利消逝,人才价值日益凸显,人口正持续向大城市及大都市圈集聚。“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以期准确把握人才流动特点、持续跟踪人才流动趋势,排名能充分体现出一个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
5月29日,“2023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推选活动”在杭州启动。活动组委会综合往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结合大数据初步筛查结果,确定了“2023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候选城市名单,武汉、宜昌、襄阳、宜都等220个城市(城区)入选。
本次活动以“高质量发展让城市更幸福”为主题,由《瞭望东方周刊》、瞭望智库共同主办。活动启动后,将通过大数据采集、问卷调查、材料申报、实地调研、专家评审等方式进行调查推选,最终结果将在年底举办的“中国幸福城市论坛”上发布。
武 汉
据报告分析,武汉2018-2022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8%、0.1%、0.2%、0.5%、0.2%,人才呈净流入趋势,主要原因包括:
① “百万大学生留汉”政策开始实施;
② 留汉生活成本较北、上、广、深等传统一线城市低;
③ 2021年武汉落户门槛继续放宽,加速推动人才净流入。
从人才流入流出看,2018-2022年武汉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2.7%、1.9%、2.1%、2.4%、2.2%,人才流出占比1.9%、1.8%、2.0%、1.8%、2.0%,人才流入有下降的趋势,但流入占比依旧大于流出占比,人才呈持续净流入趋势。
从来源看,人才向武汉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达36.9%,低于2021年的38.3%,人才来源地更广泛。
人才流入武汉主要因为2017年开始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吸引毕业生,包括给大学生提供低于市场价20%的安居房或租赁房、放宽落户条件、规定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等政策。
2021年武汉成立人才集团有限公司,专门为城市引进人才,并且武汉继续放宽落户条件,接近“零门槛”,落户开放度在国家中心城市中最大。作为在校大学生数量全国第三的城市,武汉人才流入明显增加。2022年新增留汉大学生31.7万人,超额完成“学子留汉”工程计划(每年10万人)。
从去向看,武汉人才流向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达41.4%,低于2021年的43.9%,流出占比下降。
一个能留住年轻人的城市,才是一个有未来的城市。青年才俊“用脚投票”选择武汉,英才计划吸引上万名高端人才大显身手。
武汉已连续5年成为人才净流入城市,全市人才总量占全市人力资源总量的百分比为33.24%,同时,武汉留得住人才,正实现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在武汉英才计划的磁吸效应下,1.4万名高端人才在武汉引领创新。2022年,围绕打造创新涌动的新时代英雄城市,创建国家级吸引集聚人才的平台,武汉进一步创新人才工作体系,在全国率先成立市人才工作局,集中资源打造“武汉英才计划”升级版,构建引育并举、梯次衔接、全面覆盖人才支持体系,并加大引进支持,给予战略科技人才100万元奖励资金、产业领军人才50万元资助资金、优秀青年人才最高20万元项目资助。2022年度认定支持国家和省市级高端人才700多人,引进海外优秀人才2000多人。
同时,武汉加力培养开发,2022年开设培育支持专项,重点加大对先进制造、科技创新、高技能、医疗卫生、现代服务业、文化体育旅游、城市建设、教育、现代农业、社会工作等行业领域优秀人才培养力度,每年遴选支持1000名本地优秀行业人才,培育一批名家、名师、名匠。
武汉还加强激励放权,坚持“人才怎么看,用人单位说了算”并深化完善人才举荐制度,探索实行人才注册制和动态积分制等,激励人才在创新事业中成就事业,在创造价值中收获价值
2022年6月,武汉市针对鼓励高校毕业生留汉就业创业推出一揽子“硬核”举措,首次提出为毕业6年以内来汉就业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最长7天免费住宿及就业咨询、创业指导等综合服务。武汉用真心实意和真情服务让更多人才从“武汉房客”“武汉访客”成为“新武汉人”。
武汉不断迭代人才安居政策,不间断开展特色活动。专门设立市级人才服务“绿色通道,打造专业化、品牌化的全国一流人才服务机构,把服务做到人才的心坎上。
宜 昌
幸福感是一座城市最可依托的软实力。宜昌是三峡门户、川鄂咽喉,是世界“水电之都”、中国“动力心脏”,是屈原昭君故里、三峡生态名城,是一座来了就会心动,然后再也爱不够、舍不得、忘不掉的城市。
波澜壮阔的长江,赋予宜昌丰沛的水电势能。466座湖泊、水库星罗棋布,432条河流奔腾不息,宜昌以0.2%的国土面积,装备了全国7%的水电装机容量,最高年份年发电量占全国水电的10%点亮了大半个中国的万家灯火。
滚滚东去的长江,对这座滨江之城多了几分偏爱。6300多公里金色长河,唯有宜昌集绝美山水、超级工程、现代都市于一体。这里,山水辉映,蓝绿交织,人城相融。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每一张都是随手可得的“超级大片”。
千年以前,她以绝世山水,引文人墨客慕名而来;今天,她着力为青年人筑城,以一座城市的至高礼遇和诚意,向世界发出邀请。
四次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入选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十大秀美之城,当前正在谋划推动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建设,打造世界级的宜昌……
宜昌将青年优先发展理念,融入到东部未来城、高铁新城、“两岛一湾区”、大剧院、音乐厅、科技馆等重大功能性项目建设之中,引入青年人喜爱的文创、电竞等产业新业态、消费新场景,打造西坝不夜岛、长江夜游、五十里滨江等潮玩新地标,着力营造“第三空间”。
拿出70亿元实施“1+4”人才新政,去年一年引进各类人才近8万人。特别是对青年人关注的住房问题,建立“购、租、建、补、服”人才安居机制,首创就业住房储备金政策,一次性发放购房补贴券1万余人、4.82亿元,筹集1.2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已有5000余名青年“拎包”入住,未来两年还将筹集1万套以上。3月30日,宜昌又推出了“1+4”人才新政3.0版,进一步聚焦青年所需,倾力办好一批暖心实事。
宜昌,人在城中、城在山中,养成了她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求索创新的精神特质、豁达质朴的民风民俗。作为长江大保护立规之地,宜昌人为护一江春水东流敢动真格。百余化工企业关改搬转,至喜长江大桥多花2亿元让路中华鲟,长江哨兵、三峡蚁工志愿团队常年奔走江畔净滩清漂……生态环境改善后,长江宜昌江段江豚种群从2至3头增长到23头以上。
宜昌自古是爱的福地。屈子行吟,诵家国大爱;昭君和亲,书民族大爱;移民搬迁,写时代大爱。这里,与一生一世有特别的默契,网红景点“打卡”处,约定的誓言都如约兑现。在百里荒的山楂树下,老三和静秋的故事在岁月的酒坛里越酿越醇;在宜昌沙河湿地公园,“甜爱谷”成为青年情侣热门打卡点……
躺在长江臂弯之中,你会爱上“一半山水一半城”的宜昌,会爱上梦境般的日暮晨昏,戒不掉诗意生活的日常。这里,时光慢、脚步缓,居旅于此,就会收获稳稳的幸福。
襄 阳
“凭山之峻,据江之险,没有帝王之都的沉重,但借得一江春水,赢得十里风光,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这里是襄阳!山川秀美,文化厚重,孕育了一位又一位人杰,上演了一个又一个传奇。
引领辐射联结带动
2022年,襄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27.8亿元,从全国百强城市第49位升至第45位,首次跻身全国地级市20强、中部非省会城市第一位。
2023年3月13日,《襄阳都市圈发展规划》发布。《规划》提出,到2025年,襄阳都市圈发展综合实力将跨越跃升,力争经济总量达到8000亿元,稳居中西部非省会城市前列。
外联内畅 通江达海
襄阳自古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美誉,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十三五”期间,襄阳迈入高铁时代,在这里,襄阳人乘坐高铁,10小时内可通达全国47个城市,实现一个半小时到武汉、2小时到郑州、5小时到北京。
全国最大
总面积约7700亩,占据鱼梁洲近三分之一的面积,位于襄阳城市绿心鱼梁洲中心的鱼梁洲中央生态公园,也是全国最大的在建城市中心生态公园。经过数年的建设,眼下一期工程已基本完工,将在本月底开园迎宾,襄阳市民休闲娱乐、会客团聚再添好去处。
襄阳汽车试验场改扩建工程,对襄阳市建设“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有着重要意义,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内乃至亚洲最大、功能性最全的试车场。
英才还看今朝
谈起襄阳,自古以地灵人杰,人才辈出闻名遐尔。有彪炳千秋的政治家、军事家,有影响深远的史学家、文学家,有叱咤风云的农民领袖,有杀身成仁的革命志士……文人志士,不胜枚举。
襄阳对人才的渴求从古至今就没有变过。4月21日,在湖北襄阳市委《关于强化“四敢”导向推动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解读新闻发布会上,襄阳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程博发出人才“求贤令”。他表示,襄阳将深入实施“隆中人才计划”,全面落实“1+ 7”人才新政,全方位抓好人才引育留用,加快建设区域性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襄阳将坚持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相结合,举办“隆中对”创客大赛等重大活动,组建襄阳人才集团猎聘人才,深化拓展市场引才、中介引才、基金引才、以赛引才、以才引才新模式,力争全年引进80个高水平人才团队、2000名高层次人才。
在坚持以人才集聚带动人口集聚方面,襄阳将在全国30家知名高校设立招才驿站,举办100场左右“智汇襄阳”招聘会,力争今年新引进3万名以上大学生来襄就业创业,打造青年人才筑梦之城。
除此之外,襄阳还将聚焦落户住房、子女教育、配偶安置、医疗保障等“关键小事”,做优人才服务保障。完善襄阳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做到人才信息一次提交、人才分类网上认定、人才政策自动匹配,实现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坚持放权松绑减负,完善人才评价、人才培育、人才激励、人才流动等机制,打造最具活力、最富机遇、最有竞争力的区域性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本文来源:泽平宏观、长江日报、大美宜昌城、襄宣在岘、极目新闻等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