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条中心城崛起之路,车谷只需要3年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2014年,武汉轨道交通11号线开工建设;2015年8月,武汉东湖高新管委会正式迁址光谷东,彼时的大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一场深切影响武汉城市格局的巨大变革正在悄然发生。2017年,光谷中心城的规划被正式提出,一座高级规格的城市中心跃然纸上。
轨道铺路、政务先行,教育、医疗、体育展馆等高规格城市配套相继落地,2018年,华为来了,2019年,小米来了,短短的5年时间,潜力巨大的光谷中心城已经略有小成。当人们意识到当初那个8500元/㎡的光谷东,已经变成了3万+的光谷中心城的时候,大多数人已经追赶不上了。
车谷TO光谷——我走过你来时的路
与光谷的故事,最相近的地方,是车谷。相似的成长故事,相似的年龄,相同的世界梦。光谷中心城有高新大道、中国信科、马蹄莲、网球中心、量子号,车谷中心城有经开大道、路特斯、春笋、赛车场、春笋号。其实光谷有的,车谷都有。
两者轮流坐武汉产业榜一的位置,是武汉经济的两大引擎。车谷,始终保持在全国级开发区排名前列方阵,是武汉经济“主发动机”。
有了良好的产业基底,车谷中心城正沿着光谷中心城的崛起之路奋力赶超——2021年12月,武汉轨道交通16号线正式开通运营;2022年2月,经开区近20家区直部门进驻“春笋”,完成了车谷政务核心功能向车谷中心城的转移,短短3个月后,“车谷中心城”的规划被正式提出。
轨道铺路、政务先行,从筹备到上马,光谷中心城花了3年,车谷中心城只花了6个月。
光谷TO车谷——双谷协同,少走弯路
一个实力强劲的对手,往往是较好的队友。东边的光谷中心城与西边的车谷中心城对内发展必然形成竞争关系,但面对全球“缺芯”的困境,当下的光谷、车谷正在并肩作战,重点攻坚车规级功能芯片。“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武汉半导体产业补上关键的车规级功能芯片链条,这是车谷光谷科创企业的共识。
产业发展加速
2022年排名前列季度已经有武汉鲲鹏光年科技有限公司等21家初创型公司正式签约入驻车谷,其中有20%左右的企业来自光谷。初创孵化型企业之上,还有两大央企东风公司和中国信科的承载体,位于车谷的东风公司技术中心与位于光谷的武汉飞思灵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联手共建车规级芯片联合实验室。
与此同时,国内人工智能头部企业科大讯飞也分别在光谷、车谷布局。其中,光谷基地定位为服务华中区域、辐射全国的研发中心,车谷则布局华中总部、人工智能产业加速中心和华中人工智能研究院。
从头部企业到上下游的产业供应,光谷与车谷之间已经建立起深入密切的沟通。
交通联系加速
2022年3月份提出规划意向,5月16日上午,连接车谷中心城和光谷中心城的武汉快速公交线路K1路和K2路就已经正式开通,其中K1从车谷直达光谷金融港,K2路从车谷直达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同时开通的K3从车谷直达江夏金口汽车工业园,K4从车谷直达汉口中心城区。
打造“30分钟通勤圈”,实现两地直联直通直达,让“双谷”之间按下交通一体化的“快进键”,这里的“快”,不仅是两地通勤的“快”,更是规划落地的“快”,体现出双谷协同,联动发展的决心落地可见一斑。
科教力量加速
相较于光谷得天独厚的高端人才优势,车谷在人才培养与发展层面存在先天的不足,有鉴于此,光谷周边的科教力量开始与车谷“深度耦合”,为高级车谷的崛起毫无保留的提供了最核心的竞争力。
今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与武汉经开区签署共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协议,并在车谷中心城设立新校区;武汉理工大学与车谷中心城共建的理工大“三院”已动工、武汉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和智慧医疗装备研究院(简称“新两院”)落户车谷中心城。聚焦人工智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需求,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有了双谷协同发展的大战略与光谷力量的强大助推,对于车谷中心城的未来,我们不需要用“未来可期”这样的虚词,蓝图展开,一切都有迹可循。
2022年,爱莎国际学校、鲁迅书店(美术馆)、莫尔空间都在兑现的路上;2023年,路特斯、同济、中衡设计、中建三局绿投总部、湖北工建总部、索菲特已经初具雏形;2024年,华润万象汇、天源环保总部、华科、理工大、武大新两院也将与车谷中心城见面。
3年时间,车谷中心城就可以走完光谷中心城5年时间走过的崛起之路。届时回头来看,还会有多少人会去扼腕,错过了武汉第二也可能是唯二的“中心城”呢?
车谷大时代 艺境定中心
金地·长江艺境坐拥车谷中心城核心区域,引入哈工大共建总部集群,打造武汉排名前列金小艺星空剧场,完善区域商业配套,同时共享车谷中心城多重叠加利好,匠造市场上难得一见的低密滨江艺墅,与您一起见证车谷中心城的磅礴发展。
目前,金地·长江艺境艺术体验中心暨武汉排名前列金小艺星空剧场现已金彩绽放!建面约96-117㎡瞰江高层,建面约128-143㎡天地叠墅,即将登场,敬请期待。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